1、宝宝爱吃手 宝宝在两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口欲期,这一时期的宝宝非常喜欢吮吸手指、衣服、玩具等,看见什么都想放在嘴巴里“尝一尝”! 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宝宝在饿了、困了,去到陌生的地方、见到生人而觉得紧张不安的时候,或者是半夜醒来尝试再次入睡的时候,吃手的频率和力度都会增加,这是宝宝想要通过吃手来自我安抚。 但其实宝宝吃手这一动作的完成是宝宝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锻炼宝宝手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 婴儿大脑的发育需要输入很多感觉刺激的信息,因此经常被抚摸、有父母陪着说话的婴儿可能会更聪明。 而吃手正是婴儿自身可以完成的感觉刺激,可以刺激宝宝的口腔,促进大脑发育。 越小的婴儿越是依赖口腔来获取这类信息,所以给他啥他都喜欢先啃一啃。 假如宝宝只是偶尔吃手,并没有造成身体伤害或者造成他不被周围的人接纳,家长不用特意制止。 但如果 4 岁之后还长期吃手,家长就需要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了。 2、爱问为什么 3岁的孩子就像是“十万个为什么”,对这个花花世界总是有一连串的疑问。 太阳为什么没了? 为什么阴天了? 阴天为什么就要下雨了? 为什么人要吃饭? 为什么爸爸要上班? 为什么楼下的李爷爷不用上班? 单是这一连串的问题,估计就够你一个头变成两个大了。 其实啊,爸爸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孩子开始问为什么,是成长的一种表现,表明他的关注点开始从自己逐渐扩展到其他东西,地上的树、天上的云、院子里的小猫小狗……原来,除了吃饭、睡觉,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好想都去了解、探索一番啊! 养育了3位斯坦福儿子的陈美龄也说,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稍微的等待是可以的,但就是不要让孩子的好奇心“蔫”了。 孩子的对知识的渴望,就好比对我们敞开心扉,想要说心理话。 我们一次次阻隔孩子,告诉他,这些话长大了你会明白的,孩子的心门渐渐地就关闭了。这大概就是陈美龄说的好奇心“蔫”了吧。 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无论听起来有多么无厘头,爸爸妈妈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要轻易的肯定或否定。 3、不爱午睡 孩子小时候不午睡,长大后可能更聪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其实,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反映了他大脑神经的成熟度。 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成熟,他们就不再需要像小宝宝那样,必须通过一天多次的睡眠来缓解大脑疲劳、控制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他已经习惯了天天不睡午觉还精神很好、情绪愉快、食欲也不受影响,那么很可能表示他的大脑神经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进入到和成人一样的睡眠模式。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Steiner与Carr研究发现:有些有天赋的孩子对于环境中的刺激会比别人有更快的反应,并且和普通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这些孩子对于陌生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不过最大的负面表现就是,这些孩子都不太爱睡觉。 当然了,千万别误解成不睡午觉能变聪明,只是有天赋的孩子刚好睡眠时间少一些。 该让孩子午睡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午睡,如果孩子不午睡也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午睡。 4、不喜欢分享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常常有自私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这些现象都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宝宝2岁左右就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最典型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喜欢分享,宝宝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爸妈要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不是强迫分享。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轮换和交换,这两种方式都能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5、爱撕纸 宝宝撕纸是一个好现象,间接说明了宝宝发育好、手部精细动作有进步、指关节灵活、手眼配合协调,同时也反映了宝宝大脑功能的飞跃。 因为宝宝在6-7个月大的时候,刚刚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 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就会通过用“撕、抓、揉、拉、放”等一系列动作,来感受小手所带来的“神奇”感受。 无论是扔东西还是撕东西,这两种行为都是宝宝手部动作发育的表现,同时也是大脑配合着双手去了解行为产生的各项结果。 所以各位家长千万不能因为舍不得纸就去阻止宝宝撕纸,相反,家长要鼓励宝宝撕纸,并且还要和宝宝一起撕,然后在撕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教育内容。 当宝爸妈觉得宝宝在“变坏”,有一些“坏习惯”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为TA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可能是宝宝长大和变聪明的标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