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的话说,房地产步入暮气沉沉的老年期。各路政策观照下,以开发商为代表的一群天生缺少道德血液的丧家犬们,正行走在朝不保夕的流年不利中。而楼市里的围观者,大多是那些曾经被六个钱包压迫得透不过气来的新中产以及初入社会的90后。他们也许不会将戾气直接撒到甲方头上去,这其中的原因,一则当下的开发商日子不好过,二则这群人缺少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同情弱点是人之常情。跳出楼市看楼市,转角看见新地产。同行内的交流分享或真或假信息已呈海量之势,但结果是只会把人心搞乱,不能让人冷静选择。这个时候,爬着墙头向外看看,可以让向来喜欢自嗨的地产人清醒些。且看三个小故事,申明一下,都是真事。 壹 周末,去听某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的内部分享课。这是一位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也是一位成功的操盘手。在开讲课,他先亮出了最近一波周期里的战绩,关于A股的,港股的,美股的。当然,这些都是模拟盘。让人有些吃惊的是他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熟悉,同样的信源,素材,数据经他一分析,就能够从中看出一些带有风向的东西。比如,他比较了行业里排名前三的其中两个头部房企的商业模式,以及未来可能的经营风险。 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企业并非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路径。比如,恒大每年金九银十期间,几乎从未失手的大甩卖大折扣,带来的是销售业绩创行业中历史最高记录。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并非偶然。同样的套路,换了第二家企业,可能就不会太灵。再比如,万科传出了大降薪的新闻,这几乎是去年年底活下去的升级版。而从数据上看,万科前三季度拿地则毫不手软,静悄悄地屯下了巨量的土地储备,看起来,万科的掌门人,从王石到郁亮,是悟透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哲理的。 以这位证券大师的预言,供给侧改革就是集中与垄断,任何一个行业概莫能外。所谓的剩者为王,前提是一定要规模,体量,把自己做成头部企业,行业前三,才有基业长青的机会,那些中小型房企在融资拿地等等危机面前的束手无策,似乎在验证着这一预言的提前兑现。 贰 昨天与某前地产同行共进晚餐,在高谈阔论中交换了不少南北楼市地产圈内的信息。这位已经成为上岸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地产同行是公认的心理咨询师。口才好,思维敏捷,热心肠,加一块儿,就成就了一五星级居委会大妈,行内的高管朋友又多,在这景气度直线下降的阴风冷雨里,听到的故事就格外多。 朋友说起一位年初从某知名房企A跳到某知名房企B的高管,北京的项目副老总。高管向朋友诉苦道,跳过来时猎头谈好价是40W+30W的底薪加业绩考核的年薪组合,可今年恐怕40W都难到手。原因嘛,不用说也猜得出来,业绩没达标,严重不达标。站在开发商B的角度,很好理解,用数据说话,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一套一套房子卖出来的。有现金流才能给你发钱,没现金流的时候,企业还得到处高杠杆融资填补窟窿,度日如处,没裁员就不错了,还敢提年初的承诺?而站在这位高管的角度,人往高处走,跳个槽还跳出毛病了?卖的不好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大环境,行情就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 因此,他委托我那神通广大的前地产同行留意留意,无他,找下家呗。 更加可悲的是,前地产同行对地产行业前景的近乎绝望式的预测。这种预测有对经济下行短期内不可能恢复的预测的原因,也有对房住不炒的理解与强化。而在广州,知名房企纷纷借各种理由来一个迎新嘉年华,明说,就是折扣,降价,内部价,高管价,事实上是转几个圈不需要费太大劲就能拿到的人人价。普惠的实质是降价出货现金流。而环环也永远相信,这些有关降价的小道消息,无一例外都是真的。有点奇葩的是,圈内的在玩降价,圈外的朋友则屡屡在问,现在能买房吗?到底没?会不会有L型,U型翻转?我每每听到,竟无言以对。 叁
最近,参加了一个极为烧脑的非地产非主流的营销峰会。十几位内容IP轮翻上场,分享,全程几乎无尿点,终身学习精神在经济欠佳的当下尤其可贵。之所以说非地产非主流,是指这一营销峰会分享嘉宾的职业溯源中有地产基因的不到十分之一,而这些内容IP的探索者所玩的不是大众的主流的东西。这些东西都被冠之以文创的高大上名义。所以成功,也所以上来分享。
这其中,某摇滚青年的分享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同样,深刻的不是他的内容,而是他在分享开始用了几乎一半的时间在黑地产。这黑法,因为有文化,搞营销,段子手,现场效果极佳。不过,他对地产的了解,许多东西存在着二道贩子式的以讹传讹,以及众人投石再踏上一只脚的小人得志感。这种压抑之感,直到他的下一位分享者委婉地但又不留情地一一回击,才稍稍舒缓。 这下一位,正是一位前地产人,上岸者,从地产的角度切入文创圈的探险者。无疑,她也是一位成功的IP内容制造者。如果这就是地产圈外人士眼中的地产,那环环实在是无话可说。有句话说,你是什么不重要,你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才重要。还有不到两个月就2020了,不少人在贩卖焦虑,而有些人在贩卖年会春茗,有些人在贩卖台历挂历,有些人在贩卖救经济救地产的祖传秘方,鱼龙混杂,异常热闹。这个时候,我们抛开对各种房价数据的分析,抛开对土地拍卖冷热不均的关注,抛开对长效机制的期待与幻想,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看清地产,未尝不是一种活法。别人眼中的地产,有隔崖观火者,有飞蛾扑火的,有离场者,有进场者,当然,从来就有希望这个行业和市场走出困境恢复元气重新担负责任与使命者。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