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与张生的故事
莺莺、张生、红娘三人,大家知道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莺莺传》中的主要人物。《莺莺传》后来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改编为《西厢记》。你可知道,这故事原来发生在江苏宜兴鲸塘的烟山。 烟山,位在宜兴县城西50里,原来的烟林中学就在山下,学校的后门外面有一个大坟,人称“莺莺墩″。解放初,当地农民曾在墩中挖到陶瓷罐等物。里面装有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的铜钱。离“莺莺墩”里许,有一处叫“张基地”’据说就是张生家的宅基地。在“莺莺墩”“张基地”向南约两里就是秀丽的烟山,两峰交接处有一山槽,叫做“红娘槽”,就是红娘经常为莺莺小姐摘花并在死后安葬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在一座密封的石窟坟中挖出一具棺材,在现场的人见到一个女尸穿着艳丽的古代衣服,面目头发栩栩如生,但一会儿就风化了。
《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宜兴西乡的烟山北麓。相传唐朝时这里出了个大官叫崔颢,家有房舍百间、田地千亩,后花园的荷花池也有儿亩大。只是他婚后数年,未有一男半女,为求得子孙,崔颢把家宅西边一部分房舍(西厢房)捐给僧人建造寺庙,待寺庙落成之时,崔夫人真的有了身孕。崔颢高兴极了,捐重金塑造菩萨金身,以谢神灵。主持和尚说是崔府有德,佛祖彰显,因此,寺庙取名“显德寺”。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崔夫人生了一位千金小姐,取名莺莺。莺莺从小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为照顾莺莺的生活,崔夫人为她挑了个丫鬟叫红娘,早晚服侍。红娘也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与莺莺十分相投,情同姐妹。莺莺十五六岁时候,崔颢不幸亡故。按当地习俗,人死以后,要在家中停放一段时间方可入安葬,且时间越长越好,有的甚至达三年之久。为给崔颢超度亡灵,崔夫人请来了显德寺的主持。主持和尚感念崔颢恩德,对崔夫人说:“崔大人生前对寺恩德,众僧自当尽心竭力为他超度,请夫人放心便是。但为方便起见,不如灵柩移至寺庙,不知夫人意下如何?”崔夫人赞成,崔颢灵枢即移至寺庙。莺莺孝顺,每到初一、月半,都到寺里烧香跪拜,莫祭亡父。
再说,邻村王厦有个书生,名叫张君瑞,人们唤他“张生”,十七八岁年纪,正好在显德寺借读。一天晚上,张生攻读之余在寺院散步,一阵悠扬琴声传来,细听之下,方知来自寺东一墙之隔的崔府花园,估计是崔府小姐在弹琴,张生不禁由琴思人,自此,每值莺莺来寺烧香之时,张生总是痴迷地偷看。一次,两人目光相对,莺莺早已羞红了臉,张生也是一见钟情。于是,由红娘牵线,两人相爱起来。
不久考期相近,张生要上京赶考。临行之时,两人依依惜别,张生将鸳鸯折扇赠给莺莺,莺莺回赠玉蝴蝶,作为定情之物。不料,张生在赴京赶考途中病倒在客栈,病愈急赶京城,考期已过。此时,他盘缠已尽,只得靠代人书信、鬻画勉强度日,再候下个考期。且说莺莺小姐自张生走后,心里一直十分挂念,尤其是京城会试之后迟迟得不到消息,更是愁肠百结,不久就病倒了。崔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早日将老爷的灵柩入土,好为女儿说门亲事,冲冲喜,使她早日康复。于是,崔夫人将老爷安葬后,经媒人跑腿得知陈知县的公子尚未婚配,讲给莺莺听了,不料,莺莺说什么也不同意。崔夫人再三催问,莺莺推说:“爹爹刚刚入土,女儿于心不忍,怎可谈婚论嫁?”崔夫人也觉在理,只得说:“完婚可以暂缓,但亲事就这样定了。”莺莺听了,心事更重,病情也愈发重了起来。崔夫人焦急,遍请名医,为她诊治,但始终未见好转。
红娘为了让小姐高兴,经常到村南三里外的紫云山(即烟山)采摘山花回家摆设。一次她从悬崖掉下来,被人救起,送到崔府已是奄奄一息。临死时,红娘对崔夫人说:“小姐与王厦村的张生早就定下百年之好,百药难治。只要退了陈家这门亲事,等张生从京城赶考回来与小姐见面,病自痊愈。”几天后,红娘死了,崔夫人吩咐将红娘安葬在她生前常去采花的山沟(当地人称山槽)。红娘死后,莺莺的病情再次加重,崔夫人愈加着急,但她没有听红娘的话,反而认为冲了喜,女儿的病自然会好:再说,张家与崔家门不当户不对,怎么联姻?且张生几年音讯全无,肯定功名无望,陈家又催着办婚事,于是就逼着莺莺与陈公子完婚。莺莺无奈,就在结婚前一天晩上,跳进花园的荷花塘自尽。莺莺死后,因生前未进陈家门,陈家不认账,所以不能葬入陈家祖坟地,又不能葬入崔家祖坟地,还是显德寺主持感念崔颢出资建寺功德,把莺莺葬在寺的后院,筑土堆墩,不称坟,只说墩,称为“莺莺墩”。不久,崔夫人也死了,崔府衰败,显德寺也随之冷落荒废。
六年后,张生终于在京考中一榜进士,不等朝廷封官,立即动身回乡,当得知莺莺为他而死,万念俱灰,就不去朝廷做官,只在莺莺墩旁,结个茅舍相守着,八十多岁亡故。张生终身未娶,无子无女,族人将他葬入王厦村张家祖坟,与莺莺墩遥遥相对,相传只有一里,张生墓地后称“张基地”。红娘被安葬的所在山槽,后人称之为“红娘槽”,至今仍是这般称谓。 20世纪60年代,农村整田平地时,张基地被挖掘,墓内除发现“开元通宝”细铜钱外,还有一对玉蝴蝶及许多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