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暑者,热也。古人说“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连风都难得感受到几分清爽。
不过,由于“暑气至此尚未极也”,虽然热却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做小暑。 对我而言,小暑的“小”字带着几分庆幸和偷乐。因为最炎热的时候还没有到呢,我们有足够的空闲去挥霍,吃好吃的东西,四处乘凉游玩,慢条斯理的把身体调理到舒适的状态。 小暑,要小心空调的寒气 出现“阴暑” 小暑之后,很多地区都会进入了炙烤模式,再加上没过多久就是三伏了,天气只会越来越热。
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防止暑气伤身,出现中暑的情况。不过,我们防的并不是在太阳底下暴晒后出现的“阳暑”,而是“阴暑”。
说阴暑大家可以不了解,《景岳全书》讲它“暑月受寒,即伤寒也”,是夏天里身体受凉导致的身体不适。简单一点说,可以把它理解为“空调病”。
古代医家记载,阴暑大多是“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生活舒适的富贵人家容易出现。
因为那时候很多避暑、乘凉的方式,只有家底殷实的人家才能享受,所以说古籍里记载的中暑,多是指“阳暑”。
但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空调无处不在,受寒的情况变多,阴暑反而取代阳暑,成为了主要的中暑情况。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夏天,我们的阳气浮在体表,毛孔大开,就算没有晒到太阳也会不停的流汗散热。
这时候,如果走进地铁、公交、办公室,这类冷气十足的地方,身体会像开了个大门,没办法阻挡寒气入侵。
寒有凝滞的作用,会导致体表的毛孔收缩。
一方面,入侵体内的寒气散不出去,另一方面,阳气郁闭在体内,堆积、化火,整个人就会表现出,既有寒相,又有热相,冷热交加的感觉。
① 怕冷 打寒颤,但身体却一阵阵的发热。这是与阳暑区别的主要特征,阳暑更怕热。
② 无汗 没有汗水,或者出汗量很少,整个人皮肤崩的紧紧的,很干燥,容易冒鸡皮疙瘩。阳暑则是大量的出汗。
③ 身重 身体很沉重,头晕脑胀,没什么力气。这是因为体内的湿气不能随着汗水发泄,只能堆积在体内。
④ 舌苔淡 因为阴暑主要是寒的表现,带一点热相,所以舌苔一般偏白,有的时候带点黄色。
阴暑带了个暑字,也会有热的表现,但调理上却不能用清热的方子,因为它是由寒来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辛温解表。
除了是化解体表的寒气,也是希望通过发汗的方式,让体内的热气,能够随着汗液散发出去。
|